摘自國際鎳協會文章
“ESG是各行各業都在討論的話題,鎳行業也不例外。在鎳供應鏈中討論ESG,首先需要區分ESG與企業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慈善活動的區別。其次,需要關注曾經的自愿性ESG認證正在向強制性法律合規演化的新趨勢。再次,要了解貫穿整個供應鏈盡職調查(負責任采購)能夠驅動單個企業ESG績效的提升。最后,要明確鎳供應鏈中的主要ESG風險,并通過盡職調查來識別并消除ESG風險,從而獲得Nickel Mark的認證。”
01 —
02 — ESG的概念大于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傳統上的CSR強調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還要兼顧社會責任。ESG則圍繞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三個方面為企業設定了詳盡的指標體系。在CSR的概念下,企業支持植樹綠化,幫扶孤寡老人的慈善活動,給困難員工送溫暖常常被作為宣傳的重點。而在ESG體系中,企業的慈善行為和關心員工的送溫暖行為基本不是考核的對象。通俗而言,ESG體系強調的是,企業要基于各種ESG標準提高自己的表現并由獨立第三方進行審計認證,而不再是自己書寫的好人好事記錄簿。 ESG的概念小于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持續發展考慮了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較大的尺度,ESG的一個典型特點就是考慮非財務性指標,經濟性指標不是ESG考察的重點。ESG體系更多是為了避免企業通過經濟性數據或者就業數據來淡化其行為對現有生態環境和社會群體的影響。 ESG認證與法律合規。法律合規是強制性的,比如食品衛生要達到《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否則就要基于違法行為的嚴重程度面臨行政處罰甚至刑事責任。但是,法律合規是相對底線的要求,ESG認證則代表了價值鏈利益相關方對一個企業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供應鏈上的主導企業可以通過盡職調查和負責任采購來選擇ESG績效表現更好的供應商,消費者也越來越傾向于考察產品背后的ESG問題。2023年生效的歐盟《電池法規》,在附件10中納入了3類與ESG相關的指標。第一類指標是環境、氣候、健康,考慮直接的、誘發的、間接的、累積的效應,包括空氣污染如溫室氣體排放、水污染如海底與海洋環境、土壤問題如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如棲息地破壞。第二類指標是人權、勞工權利和行業關系,包括職業安全與健康、童工、強迫勞動、工會自由等。第三類指標是社群生活,包括原住民生活。這反映了一個趨勢,ESG認證不再是一種純粹企業資源的錦上添花的行為,而日益成為企業必須完成了新的合規目標。 ESG認證與負責任采購。ESG認證針對單個企業或者工作場所,就像拿著放大鏡對其ESG表現進行考核。負責任采購需要通過供應鏈盡責管理來實現,這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從整個供應鏈的角度審視各個鏈上企業的ESG表現,識別并消除ESG風險。
03 —